八通關古道

八通關古道

八通關古道

  • 古道過去

八通關古道的開鑿為清代經營台灣中部地區政策上一個重要的轉捩點。建造該古道的決定,主要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方面,1874年,日軍以牡丹社事件為由,出兵攻打台灣的原住民,再加上各列強覬覦台灣,使朝中有識之士開始體認到台灣邊防地區之重要性,而有沈葆禎奏請開山撫番之議。另一方面,由於台灣西岸平原之墾殖已經完成,墾地不敷使用,移民械鬥事件經常發生,但東部仍有廣大未開之土地,惟因中央山脈阻擋,遷徙墾殖較難,沈葆禎之議遂為眾所歡迎。

於是,在勘查台灣全島形勢以後,沈葆禎擬開發三條貫穿台灣東西的橫貫道路,包括北路(由噶瑪蘭蘇澳至花蓮奇萊)、中路(由竹山鎮林圮埔至花蓮璞石閣)、以及南路(由屏東射寮至台東卑南)。其中的中路就是現在所稱的「八通關古道」,是由總兵吳光亮負責闢建。

  • 古道現況

在二次大戰結束以後,日治八通關越道曾一度荒廢,後經台灣省林務局整修部分道路,作為林業護管使用。現存古道有部份為清古道,部分為日治時期古道,而日治時期古道佔大部份,且維護較好,可能與日人沿路設駐警所有關。目前古道較明顯且可通行的部分,是從東埔一鄰開始,經陳有蘭溪右岸的父子斷崖、雲龍瀑布、樂樂、對關、一直到八通關草原為止,再過去就不容易行走。古道大部分路徑因淹沒在山野荒草間,辨識不易,除八通關草原留明顯的古道遺跡外,較完整且易接近的尚有父子斷崖對岸山腰上64階8尺寬石階,以及乙女瀑布與對觀之間溪谷上方所保有的一小段石階。東端步道出口為玉里鎮山風(台30線起點)。

目前的八通關古道,全部是在玉山國家公園的管轄範圍內。1987年,內政部正式將清代八通關古道列為國家一級古蹟,種類: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