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古道歷史
台灣戰後初期,除利用已有道路作為現代公路及產業道路的基礎之外,對於古道的價值缺乏重視,許多古道隨者時間而逐漸湮滅,到了1980年代以後,才開始有較多登山者及地理歷史學者逐漸開始重視古道,開始實地探查研究古道的路線、歷史和遺蹟,也出現了較多的研究著作和介紹書籍出現,政府也開始整理各地古道,以作為推廣觀光行銷及提倡運動健身的道路,使台灣古道得以被更多人認識。
隨著這些古道逐漸被人發現並認識,才得知目前的台灣古道保存及運用狀況。這其中是有被廢棄或消失,也有是至今尚未被人發現或未被公開於世;相對於現在已被陸續發現到的台灣古道,被保存下來的有些是成為登山者所攀登山岳的健行路線,又或者被巡山員做為巡邏工作的路線,相較於特殊是台灣電力公司利用能高越嶺古道做為輸電線養護道路,以及還有國家公園或自然保留區會將園區內的古道納入史蹟保護區。
但是在1940年代至1980年代間,台灣先是遭逢政局更動,以及後來的兩岸局勢緊張,此期間台灣備受戰爭摧殘,使各項經濟發展是百廢待舉而急需建設,使得國民政府為因應當前的經濟窘境,台灣古道正於此期間開始朝向現代化發展,以各地的古道為建設的基礎,將山地的泥土道路、平地的碎石子道路陸續改建成為瀝青混凝土之鋪面等級現代化公路,即所謂「台灣公路的前身」。
直到1970年代間,台灣受到美國的影響,興起了對生態保育及自然保護的重視。1980年代,國民政府正在實施十二項建設計畫,因政策是預定將八通關古道闢成新中橫公路,導致支持生態保育及自然保護的民間環保團體及學術界者群起反對,歷經數餘年抗爭及政策六度調整,最後才於1991年停止興建,八通關古道得以保留。
1995年,基於台26線來往台東、墾丁之間車程有一小時,為免除駕駛人繞路、長途行車之不便,公路總局計畫將在阿朗壹古道興建台26線,以連接起旭海與安朔之間路段。自2001年通過環境影響評估後,民間環保團體及學術界者為保留住阿朗壹古道擁有台灣唯一保存著原始的海岸線,以及屏東縣政府也憂於台26線旭海至安朔段興建會使地景及生態受到破壞或消失,歷經數餘年抗爭下,2012年1月18日被屏東縣政府將旭海至觀音鼻段劃為自然保留區。
古道種類
- 按保存狀況區分
台灣的古道依目前(2006年)的保存狀況可分為三大類:
成為公路或產業道路:清代或日本時代留下來的古道,在戰後交通發展的情形下,許多成為建築公路或產業道路(尤其是林道)的基礎,道路的修築,使原有的古道的原貌消失,大多僅僅剩下其中小部分與公路不重疊的路段才得以保留下來,如北宜古道發展成為北宜公路的基礎、合歡越嶺古道成為中部橫貫公路支線等等。
成為登山步道或觀光景點:一些在山區未成為公路的古道,經人探查之後,重新整建,使之成為登山健行的山路或步道,因而吸引大量遊客來參訪,如八通關古道、草嶺古道、魚路古道、鳴鳳山古道等。
未成為公路,但因為常久未有人使用且未經過整建開發而湮滅不彰,其中大多已不見其名,其中少數如馬里科灣古道、中之線警備道等因開始有登山隊查訪逐漸開始受到注目。
按地形區分
越嶺古道:目前保留的古道中大多數屬於此類,道路穿越阻擋交通山脈中較低平的鞍部,以聯繫山脈兩側之間的交通。台灣各個山脈的越嶺古道可詳見下段的介紹。
溪谷道路:延山間溪谷興建的的道路,如馬里科灣古道、大甲溪道路、中之線警備道等等,此外,許多越嶺古道中的不少路段也屬此類。
平地道路:早期台灣的道路中不少是在平原或丘陵地區,但因平地長期的開發以及現代交通的發達,這類古道大多已經不存,例如由台北新莊經桃園中壢至新竹的龜崙嶺古道,即為穿過台地及丘陵地形的古道。往來台南和嘉義地區的鐵線橋古道亦屬此類。
沿海道路:沿海興建的道路,以由蘇澳到花蓮的蘇花道路為代表(又稱臨海路,為今日蘇花公路前身)